金融科技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其各业态发展的

北京中科曝光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77148070539626801&wfr=spider&for=pc

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支付与清结算、存贷款与融资、投资管理、市场基础设施和保险五个领域。

对性地推送营销服务,降低搜寻成本和资源浪费,提升营销的精准性。这一系统应用在风控环节,有助于实现多部门的信息共享,有助于关联借款人的信息,即时输出借款人的动态信用水平和资金流向追踪,降低金融机构的坏账损失。

这一系统还可以应用在客服环节,“大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智能金融客服全天候在线提供服务,通过识别客户的文字和语音关键词,智能推送关联问题索引,有助于金融机构节约重复性劳动的用工成本,把控服务质量,实现服务质量标准化。

生物识别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后,能应用于移动端金融APP的身份核验,取代传统上使用密码、口令的验证方式,密码、口令等容易遗忘,许多用户为方便记忆只设一个身份验证密码或支付密码,通用于所有的电子系统身份验证或支付行为中。这导致一旦密码被盗用或被篡改,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生物识别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结合应用于身份核验后,提高了身份核验的准确度和便捷度,降低金融活动的交易成本和操作风险。显示了金融科技的底层技术、创新领域与新兴业态的关联,看得出,金融科技诞生自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和移动互联网等代表性科技手段与支付与清结算、存贷款与融资、投资管理、市场基础设施和保险五大领域的深度融合,融合衍生出了移动支付、智能投顾、开放银行、大数据风控、保险科技等新兴业态。

业态发展特点:非均衡性

非均衡性的表现。由于金融内部的子领域与科技融合的快慢不同、程度不同,导致金融科技的各业态呈现非均衡性的发展特征。有一些金融业务与科技在早期就进行了融合,不断推陈出新,但另一些领域在与科技融合时却迟迟没有进展。

在互联网出现之后,支付业务是最早互联网化的,也是最早移动化、数字化的,移动支付的发展势头除了表现在支付规模增长迅猛以外,还表现为在移动支付的身份识别领域,已经与生物技术进一步结合发展出指纹支付、刷脸支付、虹膜支付甚至无感支付,将支付业务的便捷性、安全性和场景化进一步提高,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措施也在逐步规范与完善,支付业务也呈现出稳定的市场格局。

在数字货币领域,中国人民银行基于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推出数字货币,但同样基于区块链的金融机构内部的记账系统并未转变。同样地,在云计算领域,虽然根据各大上市商业银行年的年报,业务积极上云、转变IT基础设施是传统金融机构的战略调整方向,但除了大型商业银行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利用私有云转型外,中小型商业银行的云化程度很低,即便是大型商业银行也未完全将业务上云。

在智能投顾领域,中国目前的智能投顾业务的智能技术应用集中在客户画像环节,且智能化程度较低,表现为画像分析主要依靠问卷调查来收集客户数据,数据来源单一,在资产配置、投资分析环节很少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很少用海量历史数据“喂养”人工智能以让其“学习”并独立输出决策,还是依靠人工预设的算法模型来进行投资配置分析,过程中需要人员监督和调节,还有不少伪装成智能投顾平台的公司其实只是将传统理财业务线上化。

因此,金融科技呈现出“支付走在创新前列、其他业态发展相对较慢”的“快慢不一”现象,各业态表现出非均衡发展的特征。

呈非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金融科技各业态发展的非均衡性主要是受市场规模、创新成本和监管环境三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市场规模。较大的市场规模能驱动科技公司对特定科技手段进行投入和研发,没有市场或市场过小的技术无法获得投入,也就无法在技术上创新产生,因为一项新技术的研发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是需要凝结大量的人类脑力劳动的活动,在大量实验与不断试错中才会产生和完善。

如果一项技术没有应用的市场或者市场过小,不能给予足够的资本回报,那么这种技术根本就不会被研发出来,也不会被改进,这是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金融科技主要创新领域尤其是支付与清结算、存贷款与融资具有明显的市场规模庞大、需求刚性的特征。

第二,创新成本。创新成本主要指科技手段运用的成本。某种技术手段要能够应用在金融领域,必须能够获得收益,并且风险可控,运用某种技术手段的成本是指机会成本,例如VR技术虽然在金融产品营销、客户关系管理中有理论上的应用前景,但VR设备昂贵。

因此目前应用非常有限,再如声纹识别技术,在有环境噪音和用户身体状态异常时的辨识度大幅下降,因此没有声纹识别没有像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一样被应用在支付的身份识别中,再如人工智能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提出,并在60年代出现研究成果,但受限于当时计算机的功能,人工智能并没有被广泛应用而是很快归于沉寂。

第三,监管环境。在金融业的一些领域中,风险极易积累和传染,容易诱发金融安全问题,因而受到严格监管,这些领域与技术的结合受到诸多限制。如数字货币,中国在年一度允许比特币在国内进行买卖,但年下半年禁止了首次币发行,禁止比特币兑换,就是出于担心数字货币的潜在风险。

如跨国汇款体系,虽然区块链可用作支付体系的底层技术,但一旦去中心化,虽然费用更低廉,节约更多的人工成本,转账效率大幅提高,到账时间大幅缩短,但在去中心化的支付体系中如何监管资金流向,如何反洗钱成为关键问题,而且跨国金融业务在使用科技手段上容易引发合规风险,因为不同国家对技术设定的标准不同,跨国支付体系的底层技术如何达成一致也是一个问题,这导致区块链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进展缓慢。

推动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第一,移动化。金融科技使得金融服务可以在移动的状态中展开,因为基于移动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等智能移动终端上,金融服务需求者通过金融机构的应用进行支付、存贷汇转账、买卖有价证券、开户等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突破金融服务提供所受的地理、时间和使用者状态的限制,借助移动终端,需求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的移动化降低获取服务的地理、状态对金融需求的限制,延长了提供金融服务的时间窗口,促进金融发展。

第二,智能化。金融科技使金融机构的经营和金融服务的供给开始有机器智能的参与,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与金融结合,出现自动决策模型,无需人员根据各种材料给出判断,数据输入系统,由系统自动输出审批、交易、定价、评级等决策。

机器智能的参与使金融活动的部分或全部环节在算法指令下自动完成,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自动化设备能长时间保持持续稳定且高准确率的产出,并能替代部分需要人脑智能进行的推理、判断、预测等决策性工作,大大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同时替代简单重复的人工劳动。

第三,数字化。金融科技使货币完全以数字形式流通。随着信息技术深入到金融基础设施层面,不可避免地,货币以数字形式流通和呈现。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实物货币、贵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阶段,即将进入数字货币阶段。由于数字化支付的便捷性、接受支付的普遍性、数字形式携带的安全性,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支付成为最主要的支付形式,东部某些发达城市几乎进入无现金社会。

第四,去中心化。基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交易系统呈现去中心化趋势。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账本中数据会在所有节点(计算机)上备份,更改任何一个节点上的数据都要求半数以上的节点同意,而同时篡改半数以上的节点中数据的可能性极低,因此区块链节点之间实现了互相监督。

基于区块链的交易可以在不存在中心机构的情况下,点对点直接进行交易,该交易会在盖有时间戳的情况下被永久记录下来,从而不担心交易对手信息不对称、欺诈等问题,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对中心机构的依赖。

第五,轻资产化。云计算的应用使金融服务呈轻资产化发展。金融机构通过搭建私有云或混合云,将大量业务放在“云”端,日常通过访问云端即可启动业务,节省金融机构了对计算资源的投入,例如不再需要租购固定场所用来放置计算机硬件设备,也不再需要对这一场所的防虫防灾防火防水等日常管理再投入,节省了固定成本;不再需要定期更新软件,也不再需要雇佣运维、调试等专业技术人员,节省了可变成本。

第六,场景化。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开放接口与不同的互联网平台合作,打造场景金融,让居民在需要金融服务的场景中低成本地获取金融服务,提高消费者剩余,促进社会福利增加,又能扩大金融服务规模,促进金融发展,还支持了实体经济活动的开展,促进消费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beizhuz.com/yyfw/11594.html


当前时间: